9月29日晚,《齊魯大講壇·開學第一講》開講,山東大學文學院院長杜澤遜教授以“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主題,以古代典籍為舟,帶大家一起暢游華夏文明之河,感受國學經典里蘊藏的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民族智慧,以及其跨越時間的非凡力量。9月30日上午,馬克思主義學院組織全體教師集體觀看回放。
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的文化沃土,是當代中國發展的突出優勢,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擺在突出位置,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時俱進,煥發新的生機活力。
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深刻總結了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推進文化建設的戰略部署和重大成就,強調“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堅定文化自信,建設文化強國,需要我們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傳承好、弘揚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守正創新、推陳出新,讓中華文化綻放出新的時代光彩。
作為新時代的思政教師,應當積極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一是要深度挖掘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要義,用馬克思主義真理的力量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力。不忘歷史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善于創新。二是要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緊密結合起來,按照馬克思主義科學方法論,科學審視傳統文化的價值,對傳統文化進行“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做到“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三是以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從內容到形式重新解讀和闡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合理成分,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神與思想資源真正成為思政課的有機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