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打造產教融合基地,創建產教融合品牌,開創學生培養的新模式,以企業用人需求與崗位資格標準為導向,以學生技能培養為核心,充分利用機電工程學院與企業不同的教育環境和教育資源,實現學院培養與企業需求精準對接,學院通過兩年的探索與實踐形成了一套完善的生產實踐性教學新模式。
機電工程學院近兩年積極探索生產實踐性教學模式,拓展闡教融合發展改革路徑,以德育人、以人為本,就業導向的教學思想指導下,以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職業能力為基本目標,根據職業能力的形成特點,組織學生在學院與企業兩個不同的學習場合,分別在課堂與生產車間兩個不同的學習環境、運用不同的學習方式交替完成理論與實踐知識學習,以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術技能水平,培養學生職業崗位適應能力,充分實現了生產實踐性教學工作推進。
學院生產實踐性教學以車間生產崗位及練兵實訓場為學習場景,以企業崗位生產任務為學習載體,以企業師傅為指導老師,以企業崗位生產要求為考核標準,專業課程貫穿企業實際工作任務過程。通過生產實踐性教學使學生親身感受企業文化環境、管理環境、技術環境、生產環境;了解企業對崗位職業能力、綜合素質等方面的要求;學習企業先進文化及管理理念;初步掌握生產技術,學習崗位需要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在生產實踐中學習專業課程,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綜合素質、創新能力。學生在生產實踐性教學期間接受學院和企業的雙重指導,校企雙方通過加強對學生的工作過程控制、指導和考核,實行以企業為主、學校為輔的校企雙方考核制度,雙方共同完成學生實踐性教學成績鑒定極大的促進了學生技能水平的提升,不僅如此,還會激發學生的創造、創新的愿望和熱情,激勵他們在實踐中不斷探索,不斷創新。學生參與生產,取得一定的報酬,客觀上為學生工讀結合、勤工儉學創造了條件。
機電工程學院通過兩年的生產實踐性教學工作的推進與探索,現已形成一套完整的生產實踐性教學管理體系,其中包括工學交替、冠名培養、實訓基地專項培訓三種生產實踐教學模式,《機電工程學院生產實踐性教學管理辦法》、《機電工程學院生產實踐性教學學生管理辦法》等配套制度5項,培養生產實踐性生活指導教師與專業指導教師共計8名,簽訂合作企業4家,共建實訓基地3所,共建專業兩個,簽訂技術服務項目1項。兩年間機電工程學院共培育生產實踐性學生530名,其中已有100多名學生走向了工作崗位,經過生產實踐性教育他們很快適應了企業的要求,迅速成長為企業的技術骨干。培養出“雙師型”教師3名,他們獲得了良好的理論聯系實際、提高專業素質的機會。教師們得到了鍛煉和成長,教師專業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引進兼職企業技能專家6名,專家的引入極大的提升了學院生產教學質量,不斷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課程改革,創新課程體系,不斷完善當代社會需求的育人體系。
機電工程學院通過生產實踐性教學模式探索出“產教融合”的辦學新路徑為學院校開辟了一條新的發展之路,機電工程學院將繼續堅定思想,堅持探索,認真把握好現有資源,持續創新職業教育改革為山東化工職業學院創新發展貢獻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