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 | 心理教育,從“心”出發
作者: 發布時間:2022-03-21發布部門:
瀏覽次數:
近期新冠疫情呈現多發態勢,我校周圍的多個地市都有疫情發生。突如其來的疫情打亂了我們的學習和生活,學校為保護同學們的身心健康,不得不將大家隔離在宿舍。面對這樣暫時的“不自由”,我們可能會出現煩躁、恐懼、焦慮、緊張等情緒。面對疫情,積極樂觀的情緒、健康向上的心態,也是一種強大的免疫力。疫情是大的形勢,隔離在校上網課是迫不得已,這是個人不能左右的時局。在這種情況下,要主動調整自己對待疫情和在校隔離上網課的心態,減少無意義的指責、抱怨。
![48B4F](/__local/E/8A/7D/079A12BA59238E5937E082D8E01_D19FE758_48B4F.png)
是最常出現的一種情緒性應激反應。由于本次疫情疾病傳播源的隱蔽性,病毒感染的不確定性,當人們不知道如何進行有效防范的時候,就會感到高度緊張焦慮。其主要表現為對未知過度擔心,惶恐不安,對外界刺激敏感,注意力難以集中,易受干擾,情緒不穩定,易激惹,心神不安、睡眠變差、失控感等,有的還會出現出汗、心跳加快、尿頻尿急、口干、胃部不適等神經功能紊亂的表現。
面對疫情的不斷發展,一些人可能出現疑病癥狀,表現為對自己身體的各種感覺特別敏感,時常會將身體的各種不舒服與新冠肺炎聯系起來,懷疑自己是否生病。在當前形勢下,我們當然要關注自己有無發熱、咳嗽、呼吸困難等身體感受,這是再正常、再自然不過的事情。
恐懼▼
面對患病的危險和生命的不確定,我們的生存本能會讓我們感到恐懼害怕,特別是在信息爆炸的年代,很多時候我們都會自覺或不自覺地被淹沒在與新冠肺炎相關的信息流中,關注著網絡,看著朋友圈,越看越擔心,越看越害怕。
抑郁▼
心情低落,特別容易哭泣,對生活中的其他事情開始缺乏興趣。
強迫▼
反復洗手、反復清潔家中物品;強迫性地關注疫情信息,不斷刷新信息。
我們要科學認識疫情。通過官方渠道獲取疫情及防護相關信息。學會辨別信息、過濾信息,減少對疫情的關注時間會有效減少過度恐慌的情緒,給心騰出一些空間。
![undefined undefined](/__local/4/32/60/33E8817EF94CF7D5212B9C116C0_A4568811_8846.png)
為同學們準備了一些小妙招,希望能幫助您學會科學調適,管理不良情緒,積極主動求助,提高心理免疫力,建立心理安全網,度過這個特殊的時期。
避免長時間閱讀或討論負面信息。認識到因為負面信息而產生情緒波動是正常的。如果較長時間處于消極情緒中,要有意識地調節,轉換想法,調整行為。
保持健康睡眠節律,早睡早起。保持健康飲食,也要注意個人衛生。
探索適合的鍛煉方式,如廣播體操、墊上運動、跳繩、羽毛球、瑜伽等。
制定好適合自己的學習計劃,按照學校的要求,認真參加課程學習,完成課堂作業。
不信謠、不傳謠,不要僅看信息表面,而要根據信息發布方的公信力、信息的支持證據和邏輯做出鑒別判斷,避免受謠言誤導。
與家人、朋友、同學等保持積極聯系,彼此表達關心。有情緒波動時可與親友傾訴,可以為壓力較大的親友提供力所能及的情感支持。
有了基本防范措施以后,就不必對自己的身心感受和外界信息過分關注,應當將注意力投入更多積極、有意義的事情上。
保持正常的生活規律,保持良好的生活節奏和習慣,這有利于增強抵抗力。
家長應保持情緒穩定,注重孩子的防護措施,但不要過度焦慮和緊張。營造安全、和諧的家庭氛圍,保障孩子內心的安全感。
家長宜多關心孩子,督促孩子多讀書、與孩子多溝通、多交流。對出現煩躁不安、焦慮恐懼等異常情緒表現的孩子,多溝通交流等,增強親子關系,重建安全感。
對于孩子提出的各種問題,包括疫情、疾病、死亡等問題,家長要保持溫和、耐心的態度,不回避、不批評、不忌諱,根據孩子的年齡和理解力給予適宜的回答。
萬眾一心
眾志成城
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
我們齊心協力
共渡難關